成都博物馆
陶彩艺术的古今辉映与文化密码
成都博物馆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,新馆以 “金镶玉” 设计惊艳亮相,外饰面 2 万块德国造铜板与古蜀文明的 “金玉相生” 意境完美融合。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,九层空间里珍藏近 30 万件文物,串联起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成都历史脉络。其皮影木偶收藏达 20 余万件,“周末儿童博物馆”“巴蜀文化进校园” 等活动,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。
四号馆作为文化交流与艺术展示的重要窗口,承载着丰富历史背景。如 2017 年举办的 “石湾是个美陶湾” 展览,展出佛山石湾窑 109 件陶瓷精品,半数以上为珍贵文物,拓宽了观众对多元陶瓷文化的认知。而馆内的陶彩陶俑与大型陶塑房屋,更是独具魅力,展现出成都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陶彩陶俑在工艺上精湛入微,人物服饰纹理、褶皱清晰可辨,神态丰富多样,或微笑和蔼,或庄重沉思,仿佛凝固了一个个鲜活瞬间。其色彩运用大胆而巧妙,红、绿、蓝、黄、黑等多种颜色交织,不仅有独特的过渡色和复合色,还通过多层上色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,历经岁月仍鲜艳夺目。在造型方面,涵盖官员、武士、侍女等多样身份,每个身份都通过细致的服饰、姿势与神态刻画,展现出不同的气质特点。官员庄重威严,侍女温柔婉约,乐师和舞者动感十足,充满生活气息。人物五官精致,尤其是眼睛刻画传神,不同的眼神传递出各异的情感与气质。
展开剩余72%大型陶塑房屋造型逼真,完整再现当时建筑风格与结构,从台基、立柱到屋顶,门窗、斗拱、瓦当等细节一应俱全。房屋布局合理,有庭院、正房、厢房等,反映出当时居住习惯与建筑理念。表面装饰的花卉、动物、几何图形等图案,不仅美观,还蕴含文化寓意,部分墙壁上的壁画更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。房屋规模、装饰与周边附属设施,也透露着主人身份地位与社会生活状况,大而华丽的房屋代表富贵人家,小而朴素的则是普通百姓居所,配套的水井、猪圈、鸡舍等,彰显农业经济特点。
与唐三彩和辽三彩相比,成都博物馆四号馆的陶彩陶俑在颜色和造型上差异显著。颜色方面,唐三彩以黄、绿、白为主,辅以蓝、褐,釉色交融产生独特流釉效果,色彩鲜艳奔放,尽显大唐盛世气象;辽三彩虽也以黄、绿、白为主,但色彩种类较少,色调沉稳内敛,体现北方游牧民族气质;而四号馆陶彩陶俑颜色更为丰富,色彩搭配界限清晰,通过层次表现塑造立体感,视觉效果鲜活独特。造型上,唐三彩人物造型多样,贵族仕女丰腴华丽,胡人带有异域风情,武士威武雄壮;辽三彩多以契丹族人物为主,身形修长,服饰发型具民族特色;四号馆陶彩陶俑更注重细节与神态,将不同身份人物的气质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动物造型上,唐三彩以马和骆驼闻名,展现丝绸之路繁荣;辽三彩多为牛、羊、狗等家畜,写实呈现游牧生活;四号馆动物造型题材更广,表现手法简洁夸张,充满趣味。
对比三星堆出土的人物造型,成都博物馆陶彩陶俑与之风格迥异却又存在联系。三星堆青铜人像抽象夸张,如青铜大立人比例奇特,青铜面具眼部极度放大,充满神秘色彩,多与神权祭祀相关,代表神职人员形象;而陶彩陶俑注重具象写实,刻画世俗生活中的多元人物。在发型服饰上,陶彩陶俑贴近现实,发型多样,服饰体现身份阶层;三星堆则独特夸张,发型蕴含族群与宗教意义,服饰带有神秘符号。但两者同属古蜀文化,在材质工艺和造型元素上存在传承性,如面部五官特征的相似,暗示着古蜀人对人物形象认知的延续。
成都博物馆的陶彩陶俑与各类文物,不仅是艺术瑰宝,更是解读古代社会文化的密码。它们承载着不同时期、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、审美观念与生活百态,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文明的窗口。
发布于:四川省